“护士,我能不能......先喝口水缓一缓?”2025年5月的一个清晨,济宁市中心血站献血大厅采血室里,53岁的张艳敏紧紧攥着妹妹的手,眼睛死死盯着采血针,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。这位以前连体检抽血都会晕针的大姐,此刻正经历着人生中最勇敢的一次“挑战“——捐献机采血小板。
“说出来不怕笑话,我这辈子最怕的就是打针。”张艳敏笑着回忆,“每次去医院,看到针头我就腿软。”但就是这样一个“见针就躲”的普通大姐,却在今天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血小板捐献。而这一切的改变,要从她那个“不一般”的妹妹说起......
张艳敏的妹妹张宏,是济宁市中心血站采血二部的“铁娘子”。三十年如一日坚守采血一线,经她手采集的血液足以拯救上千个生命。“我妹啊,总是在家给每一个人普及献血的知识。”张艳敏眼中闪着骄傲的光,“她总念叨‘一袋血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’,以前我觉得这话太夸张,直到......”
直到去年冬天,张艳敏亲眼目睹了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护士的外甥上官福凯,为一位急需血小板的患者紧急献血。“那孩子刚下夜班,连白大褂都没来得及脱就跑去献血。”说到这里,张艳敏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后来患者得救了,挽救了一个家庭......”
而真正让张艳敏下定决心的,是上个星期在妹妹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视频: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张诒勋医生的第100次献血。镜头里,张医生手臂上的针眼清晰可见,却依然笑着说:“这点疼,比起患者等待的煎熬算什么?”
“躺上采血椅那一刻,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!”张艳敏绘声绘色地描述着,“护士小张特别贴心,一边给我讲解血小板采集的原理,一边塞给我一个握力球。”随着血细胞分离机轻柔的运转声,张艳敏渐渐放松下来,“原来就像做按摩一样,还能躺着追剧呢!”当50分钟后,护士将金闪闪的血小板收集袋轻轻放入振荡箱时,张艳敏突然红了眼眶:“这一小袋‘黄金液体’,说不定明天就能救回一条生命。”
在济宁,每天需要近五百位爱心市民献血才能满足临床需求。一袋血小板,可以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;一次献血,可能延续一个家庭的希望。其实献血就像种下一颗爱的种子,当你看到它开花结果时,那种幸福感,值得你战胜所有恐惧。
